一键总结音视频内容

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

摘要

本视频记录了ToTo文翰与小米SU7 Ultra底盘及性能产品经理的深度对谈。核心围绕小米如何三年内打造现象级产品SU7 Ultra,揭秘其开发逻辑:雷军通过体验170余款车型积累产品认知,团队以纽北圈速为北极星目标拆解性能指标,自研2.72万转电机等硬核技术,并基于用户洞察平衡赛道性能与日常豪华体验。Ultra定位"技术载体",承载小米冲击全球前五车企的战略使命,其成功源于精准用户需求挖掘(如性能玩家痛点)、无短板的高端化产品定义,以及由真实车迷组成的团队对驾驶体验的极致打磨。

亮点

  • 雷军为造车深度体验170余款车型,通过借车试驾和车主访谈积累关键认知,直接影响产品决策。
  • SU7 Ultra立项源于企业战略:需自研顶尖技术(如高转速电机)并商业化,以支撑小米"全球前五车企"目标。
  • 团队将纽北圈速定为北极星指标,反推极速、制动、空力等子系统目标,确保综合性能领先。
  • 针对电车赛道痛点(车重、耐久性),Ultra采用行业最大刹车盘、双电机扭矩矢量控制及高SOC维持技术破局。
  • 用户洞察发现三类核心人群:赛道玩家、性能改装爱好者、追求独特性的高端用户,驱动产品定义多元化。
  • 性能与豪华的平衡策略:定制双向工况空悬兼顾舒适与支撑,两套制动标定适配街道/赛道场景。
  • 女性车主占比达10%-20%超预期,反映Ultra突破传统性能车用户圈层,成为"流量符号"。
  • 产品团队由资深车迷组成,每周赛道日/跑山活动保持驾驶敏感度,确保主观体验调校专业性。
  • "无短板高端化"理念:保留双层隔音玻璃、三色温化妆镜等配置,定义"新豪车"(性能+科技豪华)。
  • 遗憾点:未实现宽体设计(法规/实用性妥协)、车重较高(2.4吨),但通过325宽胎碳纤维轮眉弥补情绪价值。
  • 安全为最高优先级:街道模式限制动力输出,湿地模式强化电控,呼吁用户赛道释放性能。

#小米SU7Ultra #性能车开发逻辑 #用户洞察 #电车赛道化 #技术自研

思考

  1. 宽体设计缺失是否影响核心性能玩家购买意愿?未来车型会否考虑强化视觉性能感?
  2. 93度电池包如何具体平衡续航与放电功率?是否因成本放弃更大容量方案?
  3. 面对友商复制"技术载体"策略,小米如何通过下一代Ultra维持性能标杆地位(如固态电池应用节点)?